✍️
人类观察笔记
  • 发心: 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顺风
  • TODO
  • 思路
  • 人性观察
    • 人选择信仰的原理
      • 建构理论解释现象
      • 理论预测情绪
      • 情绪决定理论
    • 人脑工作原理
    • 新技术 旧问题
      • 需求集:进化心理学
        • 男女地位重新思考
  • 个人行为指南/原则
    • 提早打卡
    • 时间心理学概要
    • 现象 vs 原因
    • 行动: 最简单路径
      • 故事: 每日行动上限
    • 决策: 重视二三级效应
  • 社会现状和未来预测
    • 英雄主义批判
    • 通信和能源
    • 个体+, 大团体-
    • 系统教育终结,项目教育兴起
    • 帝国的崩溃 小国的兴起
  • snippets
    • 待办的原因
    • “不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”
  • 产品思考
    • 完整产品论
    • 酒香不怕巷子深?
Powered by GitBook
On this page
  • 客户的需求强度
  • 客户的需求强度由什么决定
  • 如何调整客户的需求强度
  1. 产品思考

酒香不怕巷子深?

两种产品的不同逻辑

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 -- 张之洞

"Build a better mousetrap, and the world will beat a path to your door" -- Ralph Waldo Emerson

凡做过产品的技术人,都用过这句话为自己打气。鼓励自己只要努力迭代产品,在技术上精益求精,就能取得销售上的突破。然而大部分人都被打脸,其中一些被迫转入销售,打开生机。

其实仔细分析客户触达的情景,就能知道这句话为何有时候成立,有时候又失效。

客户的需求强度

客户如果需求弱,或者直接没有需求,那么产品需要提高触达才能产生购买。巷子深这种减弱触达的做法,会毁掉产品的销售。

客户如果需求强,那么减弱触达是可以接受的,因为客户会主动寻找产品。节省下来的销售开销也可以用于进一步研发。但是并不是可以直接断开触达,因为还是需要一些酒香飘出巷子,触达到客户。

客户的需求强度由什么决定

那么如何判断自己产品的需求强度呢?这里可以参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 x 耗材/平台 来进行分类。

耗材式需求需要反复购买,通常为单个产品形态。如果该需求层次足够低,则想要程度就越高,触达效率就越高。因此面临的竞争就越大,利润被竞争压缩。耗材式需求层级越高,则想要程度相对越低,触达效率越低,利润被触达的高成本压缩,也就是常说的大量利润被渠道赚取。

平台式需求则逻辑完全不同。平台提供与其他人互动的场所。平台只解决跟信息/能量/物品交换相关的少数问题,平台为这些交换提供场所/管线。用户参与到平台的过程,可以看作是用户主动架设管线,把自己接入平台交换池。该主动接入行为越费力,该交换需求就需要越底层。接自来水管的需求非常底层,但是接入一个照片共享服务就没有那么大动力了。至于平台的触达,取决于交换冲动发生的频次。如果频次高,则该交换需求比较底层,平台不需要做太多宣传,潜在客户的朋友就可以将客户拉入平台。如果频次低,则平台需要不断展示自己的潜力,增加用户触达。

如何调整客户的需求强度

横跨需求层次 横跨需求层次能有效调整产品的需求强度。比如在低层次需求产品上加入奢侈品属性,从而满足社交等高层次需求。该行为让手包脱离低层次同行的竞争,提高利润率。同时也让其触达效率降低,投入增加。

耗材+平台 工具来触达,工具自动接入平台,降低接入成本。之后通过平台的持续能量交换来保持用户活跃。两者相辅相成,发展也可以是双向的,即从耗材开始拓展至平台,或者从平台开始拓展业务至耗材。

平台横跨需求层次 低频次交换的平台,通过覆盖高频次交换的场景,降低本平台的触达开支。比如电商平台开始覆盖晒单场景,从只覆盖低频次的购买场景,到满足逛街逛店等高频次信息交换场景。小红书甚至直接放弃了低频次代购业务,转向高频次的生活信息展示平台。

Previous完整产品论

Last updated 1 year ago